潘家园街道打造市级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示范点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环境和空间品质,构建更加开放亲民的社区空间,潘家园街道立足辖区实际,将松榆里3号楼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市级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示范点。松榆里3号楼为松榆里第二社区办公地点及松榆里社区、松榆里第二社区、松榆东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辐射服务周边9个小区、59栋楼、6382户居民、1.5万余常住人口。改造前,334平米的服务大厅缺乏合理布局,空间利用不足,无法满足居民议事、活动、休憩等多元需求。此次建设正是瞄准这一痛点,实现“单一空间”向“多元集合”的转变。
优化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更贴心
街道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建设原则,针对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办公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探讨和数次设计方案讨论,最终采用“玻璃隔断改造+家具设备物理软隔离”模式,达到虽“动静分离”但“功能整合”的效果。
如今,松榆里3号楼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示范点设置了一站式接待区、咨询服务区、居民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息等候区、自习阅读区、议事协商区、心理疏导区、宣传展示区和社区办公区等功能空间,达到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区域的目的,推动单一功能空间向多元集合空间转变、由行政化的办公场所向功能化的服务场所转变。改造后,大厅整体宽敞明亮、色调柔和、氛围温馨,使居民朋友们耳目一新,更感受到了更加亲切、舒适的服务体验。
升级服务流程,居民办事更高效
落实“综合窗口”“全能社工”模式
在大厅明显位置设置一站式综合咨询台,配置全能社工1-2人开展日常咨询服务;通过增设低位咨询台为残疾人士提供周到细致的无障碍服务;取消固定一体式服务柜台,改为灵活、可移动窗口,可随时根据场地、活动等需求进行调整;日常加强“全能社工”培训。
落实社区全响应服务制
按照工作要求,落实社区全响应服务制,延长服务空间开放时间,在显著位置公示社区全响应服务时间,通过“中午值班、晚间预约”模式,为居民使用提供充足时间,为居民活动增加足彩胜负14场机会。
拓宽服务空间,增加多元服务功能
以“场地共用、资源共享、开放融合”为指引,增设集居民会议、活动、议事协商为一体的服务空间,增加居民与社区互动的空间与机会,助力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设集心理疏导和居民会客为一体的服务空间,为助力居民进行压力缓解、心理调适与健康指导,也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提供情感交流的空间;同时利用增设的家具对物理空间软性分隔,为居民提供休憩、阅读、饮水等多种服务。并增设儿童积木桌、益智玩具、血压仪、老花镜等适老、适童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需求。
统筹资源活动,社区生活更有温度
社区以居民需求导向,整合多方资源,统筹活动安排,让服务空间真正“活起来”。设定学雷锋志愿活动、红色教育、爱国拥军、消防安全宣传等月度主题活动,合理规划活动频次与日程。同步推行周末、节假日常态化开放机制,组织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吸引足彩胜负14场居民走进这个开放、亲切的“居民之家”。
联动周边资源,构建全龄友好服务体系
松榆里3号楼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建设不止于物理空间装修改造,街道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积极整合周边资源,将位于二层的潘家园街道图书馆与示范点衔接,满足居民借阅、自习需求,馆内还专门设有儿童阅读区,不定期举办亲子阅读活动和诗会活动;百米内的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满足周边居民就医保健需求,其作为“健康潘家园公益联盟”成员单位还经常与社区联合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旁边的松榆里公园是2024年街道打造的居民家门口的“全龄友好公园”,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增设儿童活动设施和适老化设施等,让公园更有温度、更有质感,进一步唤醒社区凝聚力;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可为周边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餐食、理发等便利服务。与此同时,街道同步树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工作和服务理念,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居民之家”。
除此之外,社区内活跃的“邻委会”作为服务延伸载体,通过志愿服务、家校社协同、文化共享等活动,进一步凝聚社区合力,让居民生活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下一步,潘家园街道将以松榆里3号楼示范点建设为起点,持续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整合足彩胜负14场优质资源、引入民生服务项目,推动社区服务空间从“物理焕新”向“功能提质”深化,切实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